中文

2024-12-18

CAR-T细胞疗法:CRS和ICANS之外的安全性管理







嵌合抗原受体T(CAR-T)细胞疗法是一种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把CAR结构修饰于患者自身T细胞,然后回输至患者体内,以实现抗肿瘤效应的免疫治疗手段,目前在血液学肿瘤领域获得了巨大成功[1,2]。随着CAR-T细胞疗法的临床上的广泛应用,与其相关的不良事件(AE)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。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(CRS)和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(ICANS)是其中最受关注的并发症。除了CRS和ICANS,CAR-T细胞疗法还可能引发其他AE,包括感染、免疫效应细胞相关血液毒性(ICAHT)、B细胞缺乏症/低丙种球蛋白血症、免疫效应细胞相关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样综合症(IEC-HS)和CAR-T相关出凝血性疾病(CARAC)等[3]。密切监测AE并给予早期预防和治疗可以有效降低和缓解CAR-T细胞疗法相关并发症,为患者带来更大的临床获益。











1. 感染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措施

CAR-T细胞治疗后各种类型感染发生率约为55%,其中≥3级的严重感染约33%,大部分感染发生在接受CAR-T细胞治疗后1-2年内,其中CAR-T细胞治疗后1个月内感染发生率可高达40%。CAR-T细胞治疗后因感染部位不同,可出现发热、咳嗽、咳痰、低血压等非特异性症状,严重时可导致血压下降、缺氧等系统性症状。感染管理按症状严重程度分为四个等级,每个等级规定具体的治疗措施(表1)[3]


表1 感染分级和治疗措施

注:CAR-T细胞: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;PCP:肺孢子虫肺炎;CD:白细胞分化抗原;CRS: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;G-CSF: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。


2. ICAHT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措施

根据血细胞减少发生时间将ICAHT分为早期ICAHT(0-30天)和晚期ICAHT(30天后)[4]。≥3级血细胞减少的发生率比较高,≥3级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为28-65%、≥3级贫血发生率16-77%,≥3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59-95%[5]。血细胞减少与CAR-T细胞产品特征、基线血细胞减少、既往治疗、桥接治疗、清淋预处理方案、CRS和ICANS等相关。对于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,可给予保护性隔离,+14天起或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(ANC)<0.5×109/L时,可以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(G-CSF)治疗,用于缩短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持续时间。对于贫血患者,当血红蛋白<60g/L或观察到明显的贫血症状时,应及时回输红细胞或给予红细胞生成素。对于血小板减少患者,当血小板低于20×109/L或观察到出血症状时,可进行血小板回输或给予血小板生成素(TPO)、TPO受体激动剂等治疗[6]


3.B细胞缺乏症/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措施

由于正常B淋巴细胞表达CD19,CAR-T细胞会清除正常B淋巴细胞,导致B淋巴细胞缺失,从而发生免疫球蛋白下降[7]。研究显示,CAR-T细胞回输后不同时间段均可能发生低丙种球蛋白血症,90天后发生率约67%,少数患者甚至持续数年。临床主要表现为频繁的感染。对于伴有反复细菌感染的低丙种球蛋白患者,推荐静脉滴注人免疫球蛋白(5g×3天)替代治疗。回输频率推荐CAR-T细胞回输后1次/月,直至B细胞恢复至正常范围或CAR-T细胞回输满6个月;对于高危人群持续1次/月,直至高危因素解除并且球蛋白水平恢复正常;对于IgG≤400mg/dl伴严重感染、持续感染或反复感染的高危人群,注意定期监测血清IgG、IgM、IgA及外周血中CD19+或CD20+ B细胞数等[3]


4. IEC-HS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措施

IEC-HS是基于免疫效应细胞治疗后出现的病理和生化高炎症状态的综合征,具体为巨细胞活化综合征或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。IEC-HS的发生独立于CRS和ICANS,伴随血细胞减少、高铁蛋白血症、凝血功能障碍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、转氨酶升高等的新发或加重。此外,IEC-HS通常被认为是CRS处理过程后的延迟表现。指南推荐IEC-HS治疗方案如下(表2)[3]


表2 IEC-HS的治疗措施

注:JAK-2:Janus激酶2;CTLA-4: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;CD:白细胞分化抗原;pHLH:原发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;sHLH:继发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;IEC-HS:免疫效应细胞相关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样综合症;TKI:酪氨酸激酶抑制剂。


5. CARAC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措施

CARAC是CAR-T细胞回输后近期内,与细胞因子释放相关,以出血和/或血栓为特征,伴随血小板下降及凝血指标异常的临床综合征。CARAC常伴有血栓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(DIC)等并发症,表现为肺栓塞、深静脉血栓、皮肤瘀点/瘀斑、黄疸、低血压、呼吸困难等,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血小板下降及凝血指标异常[8]。CARAC是由CAR-T细胞回输后的CRS引发的,因此依据CRS分级进行分层干预,CARAC推荐处理方法如下(表3)[3]


表3 CARAC分级和治疗措施

注:CRS: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;CARAC:CAR-T相关出凝血性疾病;WHO:世界卫生组织;DIC:弥散性血管内凝血。



结  论

尽管CAR-T细胞治疗后存在多种不良事件,但通过综合评估危险因素、密切监测不良事件,并采取积极的预防和治疗措施,可以有效提高CAR-T治疗的安全性,为患者带来更多的临床获益。


免责声明:本资料为专业医学资料,旨在促进医药信息的沟通和交流,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;任何处方请参考产品最新详细处方资料。本文件可能包含涉及医学情况、健康及治疗方法的信息。相关信息不得用作诊断或治疗,不能替代专业医学意见。


审批编号:NP-NHL-Axi-Cel-2024.12-18 valid until 2026.12


供稿与审核:临床开发与医学部

参考文献:

[1]. Miliotou AN, et al. Curr Pharm Biotechnol. 2018;19(1):5-18.

[2].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(CSCO)淋巴瘤诊疗指南(2024年版).

[3].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(CSCO)CAR-T细胞治疗恶性血液病指南(2024年版).

[4]. Rejeski K, et al. Blood. 2023;142(10):865-877.

[5]. Rejeski K, et al. Lancet Haematol. 2024;11(6):e459-e470.

[6]. 李敖, 等. 中华血液学杂志. 2023;44(10):870–875.

[7]. 应志涛, 等. 白血病·淋巴瘤,2021,30(11):674-684.

[8]. Mei H, et al. Chin Med J (Engl). 2022;135(14):1639-1641.